“新时代,风尚高,婚喜事,不攀比,生厚养,丧简办,破迷信,革陋习……”近日,记者来到谯城区古井镇后老家村,在该村的移风易俗宣传长廊中,看到了由本村村民编写的移风易俗三字经。
近年来,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,后老家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、红白喜事办事流程及标准,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,建设移风易俗大礼堂,打造移风易俗文化宣传长廊等做法,在全村形成了浓厚的移风易俗氛围。村民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文明乡村新风尚,越来越多村民自觉加入到移风易俗的行列中。
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这在十里八村都算是一桩稀罕事儿,但在后老家村,却成了平常事。
后老家村移风易俗大礼堂。
“零彩礼的婚姻,一样可以很幸?!?/strong>
在后老家村,谈及移风易俗的好榜样,村民们一致向记者推荐刘事理、冉永会夫妇。他们结婚时,没要一分钱彩礼,酒席只摆了三桌。
刘事理是后老家村人,冉永会家在陕西省安康市,两人都是90后。几年前,刘事理在外地打工时与冉永会相识,后来两人在日常相处中渐生情愫,最终走到了一起。2023年,在经历了5年的恋情后,两人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。
刘事理家庭条件一般,父母也上了年纪,家里积蓄不多。冉永会非但没有介意男友的家庭状况,还主动提出结婚时不要彩礼。她觉得彩礼不是婚姻的必需品,真正能让婚姻幸福的是彼此契合的灵魂,以及相互扶持的决心。
可当时,冉永会家乡那边的彩礼最少也要6万元至8万元,再加上又是远嫁,所以她的想法自然是遭到了思想传统的父母的强烈反对。
“父母也是心疼我,说我嫁那么远还不要彩礼,这么简单就嫁了,到了婆家后会受欺负,不被重视。”冉永会说,但她想的是男友家条件不好,如果再要高额彩礼,肯定会加重经济负担,这样婚后生活反而不幸福。
后来,在冉永会的多次真诚劝说下,她的父母才最终同意免去彩礼。不只如此,两人的婚礼还省去了很多繁琐的环节,婚礼仅邀请了直系亲属参加,婚宴只摆了三桌,烟、酒、糖、菜能省则省,婚礼费用大大减少。
婚后的冉永会十分幸福,丈夫刘事理对她疼爱有加,公婆也把她当作亲女儿一样对待,日子过得和和美美?!拔腋改付耘鎏乇鹇?,因为我丈夫对我父母特别好,虽然路途遥远,但是我们会经?;厣挛骼霞铱赐改浮!比接阑嵝ψ潘?,谁说没有彩礼不行,零彩礼的婚姻一样可以很幸福。
就在冉永会成婚几个月后,其婆妹出嫁同样是一分钱彩礼都没要。冉永会的“零彩礼式婚姻”,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肯定,村里不少办喜事儿的家庭纷纷效仿。
目前,冉永会在后老家村委会任职,她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向村民们传递正确的婚姻观念,倡导婚事新办的文明新风尚。
“厚养薄葬,才是真正的孝顺”
“在农村,如果想要真正做到移风易俗,红白喜事是绕不过的难关,这‘两件事’陈规陋习多、人情歪风重,很容易滋生大操大办、盲目攀比的邪气?!焙罄霞掖宓澄榧橇醭删担蚁啾群焓?,白事的歪风邪气往往更难遏制。
但是,后老家村在村干部的带头引导下,早已不流行以往那种礼节繁琐、铺张浪费的白事,而是逐渐形成了厚养薄葬的良好风气。
记者采访得知,后老家村党委书记刘成军的老母亲已90岁高龄,老人从50岁起因病卧床,在这漫长的40年里,子女们共同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,喂饭、擦身子、洗衣物、梳头发、剪指甲……没有半句怨言。尽管老母亲现在无法与家人正常交流,但几个儿子和儿媳一有空就会来到老人身边,坐着陪老人说说话。
在丧事简办方面,后老家村党委副书记孙殿基以身作则,他在奶奶去世时,顶住家族长辈的压力,坚决推行丧事简办的新风尚。除了直系亲属外,孙殿基仅邀请十几位村民前来帮忙操办丧礼,且帮忙者无需随礼。这一举措不仅简化了丧事流程,还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。在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下,全村逐渐形成了白事简办的共识,有效控制了丧事酒席的规模,避免了铺张浪费。
同时,后老家村还倡导三周年、十周年祭日不办酒席,提倡以文明祭拜的方式缅怀先人,严格落实禁燃禁放政策,减少环境污染。
“亲人去世后,丧礼办得再风光又有什么意义呢?我认为,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孝顺。”孙殿基说。
“婚丧嫁娶不该追求排场,钱要花在刀刃上”
为推广“大事小办”“小事不办”“新事新办”的新理念,后老家村于2019年投入50余万元,建设了移风易俗大礼堂,用于承办村民的红白喜事。村民如有需要,可向村委会申请使用,仅需缴纳水电及卫生费用。
记者在移风易俗大礼堂看到,这里环境整洁干净,宽敞明亮,舞台、桌椅、空调、音响设备一应俱全,室内张贴有移风易俗、村规民约等宣传语。为减少浪费、消除攀比,后老家村定下规矩:凡是在移风易俗大礼堂办理的红白喜事,每桌席面不得高于380元,烟酒果茶均使用平价商品,礼金不得超过100元。
礼堂建成后不久,便迎来了第一对新人。2019年,后老家村青年余乐乐和相恋三年的女友准备步入婚姻的殿堂,两人都崇尚简单实在的生活,想举办一场既简朴又有意义的婚礼。恰巧村里的移风易俗大礼堂刚刚投入使用,余乐乐便主动申请在此举办婚礼。
“自我们开始,村里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移风易俗大礼堂办事,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少了?!庇嗬掷炙?。记者了解到,自后老家村移风易俗大礼堂投入使用以来,已承办婚丧嫁娶等事项70余次。
此外,后老家村充分发挥“大总”“媒红”的作用,推广“说理讲情大总先行”“勤俭节约媒红先说”做法,帮助数十对新人摆脱“天价彩礼”,为村民节省办事费用百余万元。
经过这些年的宣传引导,后老家村的红白喜事浪费少了、文明多了,村民们普遍认为,婚丧嫁娶不该追求排场,钱要花在刀刃上。(亳州晚报 魏军)